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1篇
  免费   556篇
  国内免费   160篇
耳鼻咽喉   29篇
儿科学   89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676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600篇
内科学   758篇
皮肤病学   60篇
神经病学   245篇
特种医学   159篇
外科学   569篇
综合类   77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65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637篇
  10篇
中国医学   711篇
肿瘤学   12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74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8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黄芩、板蓝根、白头翁、虎杖、白花蛇舌草5种清热解毒代表药物抗流感病毒感染所致免疫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后的不同时相(初期、极期、后期),采用ELISA法,动态观察清热解毒代表药物对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5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黄芩在感染后第3日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1、IL-6含量,并于感染后各时相均可增加IFN-γ含量,感染后第1~5日增加IL-10含量。板蓝根在感染后第3日能显著降低血清TNF-α含量,第3~5日降低IL-6含量,并在感染后第1天升高IL-10含量,在感染后第3~5日能升高IFN-γ含量。白头翁在感染后第3日能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1、IL-6含量,同时显著升高IL-10含量。虎杖在感染后第1日可显著升高血清IL-10含量,在感染后第5日升高IFN-γ含量。白花蛇舌草在感染后第3日降低血清IL-6含量,在感染后第5日升高IFN-γ含量。结论黄芩的抗流感作用主要表现在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极期;板蓝根在流感病毒感染的各个时相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白头翁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极期可抑制炎性损伤;虎杖在感染流感病毒的初期与后期均可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白花蛇舌草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极期及后期均可起到一定的抗免疫炎性损伤。各药物均具有抑制炎性损伤、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防止休克、退热和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机体免疫,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是一种具有广泛传染、较强致病性的外感疫病,对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2]。由于病邪侵入人体后传变迅速,疫毒易于弥漫三焦、充斥表里转为危重症,处于危重症时现代医学目前只能对症支持治疗,为恢复危重症患者脏器机能、改善危重症状,配合中医药辨证施治值得深入思考。现以中医整体辨证的视角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致危重病症辨证梳理,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4.
张筱杉  张玥  季博  张长林 《中草药》2021,52(23):7272-7279
目的 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动物模型建立的要素,提高造模成功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提供规范化的动物模型。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以动物模型的应用、实验动物种类、造模的方法、检测指标为分类依据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导入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 对纳入的24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造模主要用于DVT机制研究,实验动物使用雄性C57BL/6小鼠最多,通常运用下腔静脉结扎法造模,检测最多的指标为血栓质量/长度。通过关联规则及因子分析得出4组关联强度高的检测指标,并提取10个公因子。结论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实验动物模型的关键指标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与分析,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标准化的动物模型,对进一步探究DVT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小建中汤的应用情况和用药规律,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并收集CNKI、WangFang Data、VIP、SinoMed、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小建中汤的临床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0月1日。运用VOSviewer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研究热点分析,并使用Excel提取文献中治疗的疾病、证型和用药情况等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51篇。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的疾病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虚寒证为主要的治疗证型,其次是脾胃虚弱证;饴糖的平均用量最大,但使用频数少于其他药物,白芍的平均用量大致是桂枝的2倍;大部分文献的治疗时长在4周内;联合使用的西药中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出现的频数最多。结论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有效地挖掘出了小建中汤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特点和用药规律,对临床运用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 了解大学生人群对普通感冒的认知和就诊行为情况。方法 自制关于普通感冒的调查问卷,并随机向安庆师范大学大学生发放问卷,要求匿名的方式回答问卷并回收。结果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197份。 37.06%的大学生对于感冒的病原体没有很好的认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感冒基本症状的了解比较片面;在大学生普通感冒的就诊行为方面,41.62% 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不考虑到医院就诊,甚至有17.77%的人基本不考虑就诊;在选择就诊或用药的时机方面,30.46%的人在病情严重后才会选择,44.67%的人会在病程的 2~4 d 选择,有9.14%的人不论何时不会去就诊或用药。结论 该校大学生存在着普通感冒的认知误区和感冒治疗行为的偏差。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关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8.
29.
30.
遗传代谢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个体差异较大,容易与常见疾病混淆,引起误诊和漏诊。遗传代谢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可以表现为神经精神损害、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以及骨病等,临床诊断困难,需要依靠特殊生化检测和基因分析。因此,对于一些常见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或有难以解释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时,需要进一步分析病因,减少误诊,才能精准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